近亿元国资加持!深圳3D传感“小巨人”完成C3轮融资

融资主体:灵明光子
融资轮次:C3轮
投资机构:国资
推理时间:2025-09-16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WjnuB41RaPkN1-kFVMxqA

在智能驾驶激光雷达国产化、消费电子 3D 感知升级的行业窗口期,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与量产能力提升,为其 “激光雷达摄像头化” 战略落地按下 “加速键”。

2018 年 5 月,由美国斯坦福、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博士团队联合创立的灵明光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 “硬核科技” 基因。公司将总部设于深圳南山创新核心区,同时在上海张江、浙江德清布局研发中心,形成 “三地联动” 的技术研发网络。目前团队规模超 100 人,研发人员占比超 80%,核心成员平均拥有 10 年以上 SPAD 技术研发经验,不仅掌握国际领先的全堆栈 SPAD 器件设计与工艺能力,更累计拿下数十项国内外自主专利,凭借技术硬实力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成为国内少数能与国际厂商同台竞技的 SPAD 解决方案提供商。

为何 SPAD 技术能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在智能设备向 “高精度感知” 升级的当下,传统传感技术正面临三大痛点:远距离测量精度不足、弱光环境成像模糊、设备集成度低导致体积过大。而 SPAD 器件的 “单光子探测” 能力,恰好精准破解这些难题 —— 其光速级距离测量可实现微秒级响应,亚毫米级精度满足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的严苛要求;光子计数成像技术能在夜视场景下捕捉清晰画面,解决传统摄像头 “夜盲” 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激光雷达固态化的核心部件,SPAD 可大幅缩小设备体积,为智能座舱、XR 设备等场景的小型化需求提供可能。

这种 “全能型” 感知能力,让 SPAD 技术成为多领域智能化的 “刚需部件”:在汽车领域,它是激光雷达接收端的核心,能提升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距离与精度;在消费电子领域,可支撑智能手机 3D 人脸识别、空间定位功能;在机器人领域,为服务机器人的避障、路径规划提供精准测距;甚至在智慧家居、动作捕捉等场景,也能实现人机交互的柔性升级。

灵明光子深耕该领域多年,已推出硅光子倍增管(SiPM),SPAD dToF面阵模组及芯片、SPAD dToF有限点模组系列等前沿产品,可广泛覆盖车载激光雷达及智能座舱传感系统、智能手机、XR头显设备、各类机器人、智能家电、智慧楼宇、影像及动作捕捉、数据采集与训练等多种3D传感器应用终端及场景。其产品在精准度、能效比、测距范围上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推动单光子感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是灵明光子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前沿技术的普惠化落地,公司专注于BSI 3D堆叠技术研发,通过背照式传感芯片晶圆与数字逻辑电路晶圆的混合键合,在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显著增强系统集成度,为下游客户提供更高效、更紧凑的传感解决方案。不仅如此,灵明光子还基于SPAD技术打造了完整的dToF系统解决方案,凭借对产品性能的极致追求与稳定的量产交付能力。

2025年,灵明光子迎来业务爆发式增长:车载激光雷达接收端芯片出货量持续领跑市场。同时,针对消费级机器人推出的面阵方案实现重大商业突破。凭借超强性能和高性价比,成为市场新焦点,获头部客户规模化应用。

此次C3轮融资的完成,不仅为灵明光子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更彰显了资本市场对SPAD技术赛道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认可。随着汽车智能化(如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感知)、消费电子创新(如3D人脸识别、空间感知)等需求的持续释放,灵明光子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SPAD技术在更多场景的深度应用,加速单光子感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Title
bottom
沪ICP备11021546号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0894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80461
Copyright©2025 acebridge 上海仕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