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诺天使基金天使轮项目、 废弃高分子材料生物回收转化平台 塑新科技 宣布连续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和pre-A+轮融资,pre-A轮由金鼎资本-海利得产业基金领投、老股东英诺天使基金持续追投;pre-A+轮由拙朴投资独家投资。
公司产品已获得涤纶工业丝龙头企业海利得认可,资金将主要用于规模化产线落地。目前塑新科技已开启新一轮融资。
塑新科技成立于 2024年6月,是废弃高分子材料生物回收转化平台,聚焦PET聚酯的生物酶法回收。CTO董维亮教授为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博导,主持 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5项,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CEO向科炜博士 是 连续成功 创业者 , 本硕博 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国重实验室,曾 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有十年以上 的 管理 经验 以及 多个产品 从 0到1研发、生产 和 销售 经验。
塑新科技创始团队经历多年天然酶资源挖掘, 搭建起大型塑料降解酶库,可回收 PET、PU、尼龙、PLA等多种高分子材料 ,并自研AI算法,加速酶的挖掘、进化、改造和发酵底盘进化,目前已跑通千吨级中试 线,实现规模化量产, 2025年底将完成万吨线通车投产。
1
产学投复合型团队
AI+酶工程拓展塑料降解酶库
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预计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难以降解的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甚至随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Planet vs.Plastics),旨在呼吁终结塑料危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印发的《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完善再生塑料有关标准,加快推广应用废塑料再生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
从宏观趋势来看,发展可回收塑料已成为明确方向;从社会责任角度而言,创立再生塑料企业具有积极意义;而站在投资视角,创业仍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塑新科技 CFO齐云达具有投资人背景,在参与创立塑新科技之前,主要关注AI与合成生物赛道。从投资角度,他介绍了创立塑新科技的三大考量因素:
首先是管线规模 。合成生物领域的创业企业多数聚焦精细化产品管线,单一管线规模通常不超过 1万吨 , 市场 天花板 较低 。而要成为 “改变世界”的公司,就需要关注大宗管线。
创始团队系统梳理了 从C1到C10的化学品管线,从市场规模、 经济性 、 上下游成熟度、供应链稳定性、技术路径及技术成熟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调研分析 ,最终锁定再生 PET赛道:既是当前综合条件最优的环节,又符合大宗商品的规模需求。
其次是趋同需求 。再生 PET在国外已获得显著关注,例如Carbios、Samsara等公司已完成 数 亿美元融资。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该领域的创业公司仍具备巨大发展空间。从社会发展节奏判断,国内相关需求有望在几年内迎来爆发。
最后是团队配置 。合成生物赛道多以科学家创业团队为主,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仅需要研发能力,也依赖产业化经验。
塑新科技组建了产学投结合的复合型团队: CTO董维亮作为行业权威 科学家 ,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CEO向科炜拥有上市公司管理经验及高分子材料 成功 创业背景,保障产业落地 及 商业化 能 力; CFO齐云达则具备世界级投行及英诺天使基金的投资阅历,确保资金运作与资本对接效率。
塑新科技 生物法r-TPA
“AI算法高效且优良的基础是要有足够多高质量的数据去支撑。没有数据就训练不出好的模型。”齐云达表示,塑料降解酶面临的问题是,人类发现它才十几年,真正开始密集做研究也就是近十年, 研究团队 们 普遍 缺乏 足够 的 数据量 训练 AI 模型 。
塑新科技能让 AI算法真正发挥作用,在于数据积累、算法以及动态模拟三者相叠加 :创始团队从2016年开始大量挖掘天然菌株,特别是 在 一些极端环境中持续采样,分离得到高性能的天然酶并 采集 数据 积累到酶库中,形成数据优势后进一步用算法加速研发。
同时使用 AI算法对改酶方案进行筛选,结合 高通量 湿实 验 进行 验证 。在酶的催化过程中,叠加分子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动态模拟算法,模拟酶在 反应 过程中如何与 底物 在不同 pH值、受力、温度下相结合,反推 需要 改造 的 核心 氨基酸 位 点。
目前, 塑新科技搭建了包含 数百个 能够 降解 PET 、 PU 、 PC 、 PA 甚至 PLA 等 高分子 材料 的 的塑料降解酶库 , 在 PET 降解酶 上 率先实现 耐酸性 的 突破 并 研发出 全球 首个 可以直接降解热固性聚氨酯 材 料的酶。
“在多个管线上,我们现在都通过自己的技术积累、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反超 和 全球 首创的 突破 。这是技术先进性带来的技术领先的必然性。 ”齐云达总结道。
2
从千吨级中试落地到万吨级产线建设
以规模化生产下探成本
酶是生物法回收 PET的核心基础要素,然而研发出降解效率高的酶,并不意味着可以进行产业化量产。实验室环境温和稳定,酶可以保持高效催化反应,但在工业生产中,工业过程的控制达不到实验室的精度,酶就可能失效。如何改良酶的性能,达到足够强的工业生产稳定性,是实现量产的前提。
“比如耐酸性,我们在全球率先实现了PET耐酸性的突破,这对量产非常重要。”齐云达介绍,PET酶解过程中,随着酶解反应的发生,环境的PH值会越来越低,弱碱性酶在PH值降低时就会失效,要持续调酸才能维持反应体系,这显著提高了工艺控制难度和生产成本。
塑新科技将酶改良到能够耐 酸 性 环境, 降低了工艺控制难度 。同时基于量产放大经验,改良底盘,提升酶表达量到 4-5g/L,整体降低了酶的生产成本。
千万吨级大宗商品的量产是从技术、工艺、工程、供应链的整体考验,齐云达总结,酶的技术突破,加上团队在工程化、供应链控制等方面的know how和突破,才让塑新科技 率先 实现 了规模化量产。
塑新科技 生物法 r-PET
从产线量级上看,国外走在前列的 Carbios公司已经落成示范工厂,业内预计其生产规模在千吨级左右,正在法国建设万吨级PET生物回收工厂。
塑新科技在 2025年上半年跑通了年产千吨的中试线,在中试规模上和国际水平拉齐 ,目前正在建设年产万吨级产线,预计2025年底投产。
齐云达介绍:“在工艺稳定性、供应链稳定性、设备选型等方面,我们都是在千吨中试线阶段,就按照万吨量产的设备选型、工艺流程去做。所以该踩的坑、该暴露的问题,我们希望都在千吨中试线阶段尽早暴露并解决掉。”
成本方面,据介绍,万吨级量产阶段,塑新科技生物法降解成本可以和化学法持平,未来随着酶表达量和稳定性的提升,以及量产规模持续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显现, 预计三年内能使生物法再生 PET价格成本降至 接近 石化原生PET 。
经过测算,齐云达相信,这一技术路径的极限成本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我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让再生PET的 成本比石化原生 PET更 低 。 ”
塑新科技r-PET涤纶工业丝和原生涤纶工业丝对比
成本价格对应着未来的商业模式:客户是谁、赚什么钱。塑新科技规划,未来 3年内的主要客户为头部品牌公司,以生物法降解的差异化路径,赚取 ESG政策 和 品牌 的 环保 溢价; 3-5年后,随着成本的降低,以更好的性能和价格, 真正 “ 降本增效 ” 又 “ 节能环保 ” 的 替代石化原生产品,颠覆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生产行业。
市场拓展上, 塑新科技 已 向 众 多 国际 知名 时尚 品牌 以及海利得等车规级产品客户进行百公斤级送样,预计 年底 将签订供货订单 , 2025年实现百吨级出货及千万级销售。随着 今 年 底 万吨级产线投产, 2026年预期收入破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