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原料企业未名拾光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

融资主体:未名拾光
融资轮次:B+轮
投资机构:华泰金斯瑞,海邦投资
推理时间:2025-10-03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Seh461WPP2IPqkr21w1SQ

近日,生物活性原料创新企业未名拾光宣布成功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泰金斯瑞和海邦投资共同注资。

这已是未名拾光在今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就在今年5月,公司刚刚获得全球美妆龙头欧莱雅及日化领军企业纳爱斯集团的近亿元战略投资。

成立于2021年5月的未名拾光,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多位博士联合创立。

01 资本青睐

在资本市场活跃度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未名拾光却在成立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 六轮融资 ,且每一轮都获得了头部机构注资。

根据公开信息,未名拾光的融资历程包括:2021年5月的天使轮融资,由嘉程资本和真格基金领投。

同年11月完成约5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弘毅投资领投。

2022年10月完成约1亿元的A轮融资,由中信资本领投。

2023年12月,完成了A+轮融资,由纳爱斯浙江投资有限公司领投。

以及2025年5月和9月完成的B轮及B+轮融资。

这家年轻企业为何能打破资本寒冬的融资魔咒?未名拾光创始人赵亚冉曾道出关键:首笔融资靠的是 突破性创新 ,而多轮融资则得益于 商业化交付 的扎实表现。

未名拾光融资信息汇总表(2021-2025),来源:美研星球

02 技术壁垒

未名拾光搭建的“AI + synthetic bio”材料创新和生产平台,构建了“生物活性分子设计-筛选-功效评估-规模化生产”闭环。

其核心技术体系围绕“ AI 引擎 + 双底盘细胞工厂 ”展开。

AI引擎方面,未名拾光借助 AlphaFold、RFDiffusion 等开源工具提升研发效率,同时通过多元路径沉淀非公开的高质量自有数据。

以此对现有生物大模型进行增强训练,形成“业务拓展产生数据-优质数据优化模型-模型反哺业务升级”的飞轮效应。

以重组胶原蛋白设计为例,AI可定向设计契合需求的分子,将 研发效率提升至少5倍 ,显著缩短创新原料的开发周期。

未名拾光表示,未来公司AI研发支出占比将逐步提至50%,重点开发专项“智能体”,并计划开放虚拟细胞测试、功效评估等智能体供客户使用。

双底盘细胞工厂则布局了微生物与植物细胞工厂。

前者生产多肽、胶原蛋白等蛋白类产品;后者依托愈伤组织技术与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已诱导 昙花、百年牡丹等80余种植物 的愈伤组织。

其中有3种愈伤组织提取物完成了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占药监局批准的4种愈伤组织新原料的75%。

03 商业落地

在商业模式上,未名拾光采用“ 自研 + CRDMO ”双路径。

既自主研发创新原料,又以CRDMO(即CRO+CDMO)模式与下游品牌合作开发、代工生产新型原料。

选品上遵循“反向开发”思路,从客户需求出发。

其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开发的珍稀植物提取物,兼具稀缺性与功效潜力,已拓展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客户数量已经超过胶原蛋白品类。

在蛋白质领域,未名拾光科学区分不同皮肤层级胶原蛋白的类型与分子大小。

如针对抗衰防脱开发的XVII型胶原蛋白,经AI设计为500-800Da功能片段,解决透皮吸收难题。

并首创基于人体拉曼光谱的无创透皮测试平台,验证原料真实在体渗透情况。

目前,未名拾光已与包括 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 在内的多家全球美妆巨头,以及 珀莱雅、华熙生物、上海家化 等国内知名美妆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未名拾光的发展路线清晰明确:从护肤原料起步,建立基础业务;继而切入高壁垒医美赛道;最终拓展至功能性食品原料,目标成为全球生物活性材料核心供应商。

随着B+轮融资的完成,未名拾光表示资金将重点用于深化AI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多元应用场景,以及加速业务全球化布局。

在AI的驱动下,这家学术背景浓厚的企业正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成果,为生物活性原料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侵犯您的权益或其他不适宜之处,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证 明,本平台将及时处理
Title
bottom
沪ICP备11021546号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0894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80461
Copyright©2025 acebridge 上海仕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