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物活性原料创新企业 未名拾光 成功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 B +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泰金斯瑞、海邦投资共同注资。这是继今年 5 月获得欧莱雅、纳爱斯集团近亿元投资后,公司再次获得产业资本加持。此次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深化 AI 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多元应用场景,以及加速业务全球化布局,为公司在生物活性原料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未名拾光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基创新材料研发及生产的科技公司,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多位博士联合创立。 公司搭建了“AI + synthetic bio”材料创新和生产平台,基于从日常护理到医疗应用多种场景下的产品需求,通过AI完成材料设计,并设计特定生物细胞工厂完成原料产出,为下游客户和终端市场提供绿色、安全、有效的原料和产品。 自成立以来,未名拾光聚焦生物材料创新,构建了 “生物活性分子设计 - 筛选 - 功效评估 - 规模化生产” 闭环,并以 AI 全面赋能合成生物技术平台,核心技术体系围绕 “AI 引擎 + 双底盘细胞工厂” 展开: -AI 引擎 :借助 AlphaFold、RFDiffusion 等开源工具提升研发效率,同时通过自主研发、与高校合作、客户联合开发等多元路径,沉淀非公开的高质量自有数据,以此对现有生物大模型进行增强训练,强化模型在特定领域的适配能力,形成“业务拓展产生数据-优质数据优化模型-模型反哺业务升级”飞轮效应。以重组胶原蛋白设计为例,AI可定向设计契合需求的分子,将研发效率提升至少5倍,显著缩短创新原料的开发周期。未来公司AI研发支出占比将逐步提至50%,重点开发专项 “智能体”,并计划开放虚拟细胞测试、功效评估等智能体供客户使用。 -双底盘细胞工厂 :布局微生物与植物细胞工厂,前者生产多肽、胶原蛋白等蛋白类产品;后者依托愈伤组织技术与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已诱导昙花、百年牡丹等 80 余种植物愈伤组织,其中有 3 例愈伤组织提取物已完成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占药监局同类备案的 75%),技术成果转化效率行业领先。同时,实验室诱导的植物愈伤组织可进一步再分化为植物克隆苗,在珍稀濒危植物保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商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双重统一。 商业模式上,未名拾光采用 “自研 + CRDMO” 双路径,既自主研发创新原料,又以 CRDMO(即CRO+CDMO) 模式与下游品牌合作开发、代工生产新型原料。选品上遵循 “反向开发” 思路,从客户需求出发,其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开发的珍稀植物提取物,兼具稀缺性与功效潜力,已拓展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数量超胶原蛋白品类客户);蛋白质领域则科学区分不同皮肤层级胶原蛋白的类型与分子大小,如针对抗衰防脱开发的 XVII 型胶原蛋白,经 AI 设计为 500-800Da 功能片段,解决透皮吸收难题,并首创基于人体拉曼光谱的无创透皮测试平台,验证原料真实在体渗透情况。 此次B+轮融资的顺利完成,不仅是未名拾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预示着公司在 AI 赋能生物活性原料创新的道路上,将迎来技术、市场、产能协同发展的全新局面,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