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硅谷具身智能初创企业 Dyna Robotics 宣布完成 1.2 亿美元(约 8.5 亿元人民币)A 轮融资,估值跃升至 6 亿美元,较半年前种子轮融资时暴涨 6 倍。此次融资阵容堪称豪华:英伟达、亚马逊与三星、LG 等科技巨头集体参投,由 Robostrategy、CRV 等顶尖风投领投,Salesforce Venture 等机构跟投。
成立仅一年的 Dyna Robotics 已成为资本焦点。今年 3 月其种子轮融资仅 2300 万美元,此次估值飙升背后,是核心团队的行业积淀 —— 联合创始人杨世远为浙大校友,曾创办智能购物车公司并以 3.5 亿美元出售;首席科学家 Jason Ma 则出身谷歌 DeepMind,主导过英伟达 AI 核心算法研发。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技术突破成关键,商业落地路径清晰
融资核心支撑来自其突破性技术成果。公司发布的 DYNA-1 灵巧操作模型,在餐厅餐巾折叠测试中实现 99.4% 的成功率,连续自主作业超 24 小时,远超传统模型 80% 的成功率上限。该模型通过自主探索、错误恢复与数据自生成技术,仅需 6 周训练即可达到量产级操作水平。
与追求人形外观的同行不同,Dyna Robotics 采取 “细分场景突破” 策略:其固定式机械臂已落地餐饮、健身、洗衣等场景,提供餐巾折叠、毛巾整理等服务。这种 “低成本 + 即时效用” 的路线,规避了高端人形机器人 “烧钱不盈利” 的困境,获投资人高度认可。目前公司已进入小规模批量化交付阶段,上海硬件研发中心正加速扩充团队。
巨头生态协同,具身智能竞赛升级
此次投资凸显科技巨头的战略协同。英伟达将为其提供 GPU 算力与 Cosmos 基础模型平台,亚马逊则可对接自身仓储物流场景需求,形成 “技术供给 - 场景落地” 闭环。这与英伟达内部组建 GEAR 通用具身智能研究小组、OpenAI 布局 1X Technologies 等动作形成呼应,印证行业对 “物理 AI” 的集体看好。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当前机器人板块迎来资本催化期,头部企业证券化加速。Dyna Robotics 的融资案例,不仅推高具身智能赛道估值预期,更可能引发工业关节、激光雷达等上游产业链的投资热潮。正如黄仁勋所言,机器人基础模型或于明年出现,五年内将迎来行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