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境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聚焦于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免疫和代谢疾病等领域创新疗法的全链条生物科技公司。
公司立足中国,已建成涵盖上海、北京研发中心和杭州GMP生产基地在内的产业链闭环,成功构建了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多梯队临床产品管线和临床前管线。
天境生物的第一梯队两款产品(菲泽妥单抗和依坦生长激素α)已进入产品上市受理阶段,另外三款创新产品预计于2025年进入三期临床阶段。
凭借与济川药业、石药集团、赛诺菲等合作伙伴的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合作,天境生物正加速推进创新药管线的国际化以及在中国的研发生产及产品上市一体化进程。
天境生物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4年,公司前身为三境生物,由臧敬五博士领衔的新药研发团队与泰格医药、百家汇精准医疗共同创建。
2016年6月,公司获得由健桥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
2017年3月,三境生物与天视珍生物合并成为天境生物,并获得由康桥资本和上海天士力药业领投的B轮融资。
2018年6月,天境生物完成2.2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弘毅投资、高瓴资本、天士力创投、康桥资本、汇桥资本、鼎晖投资、厚朴基金等知名机构。
2020年1月,天境生物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2017年以来中国首家成功赴美上市的国际生物科技公司。
公司的核心临床管线产品CD47抗体走在全球前列。其自主研发的靶向CD47的全人源IgG4亚型单抗 TJC4通过与肿瘤表面CD47分子的一个独特结合区域稳定结合,实现了选择性结合肿瘤细胞而不会引起红细胞聚集,可极大地避免CD47抗体药在临床试验中引起的严重性贫血。
今年以来,医疗器械和创新药领域均展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
2025年H1,国内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677起投融资事件,同比下降11.2%。然而,融资金额为50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0.0%。
这一反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恒瑞医药在港股成功上市,其募集金额高达98.9亿港元。
从轮次分布来看,2025年H1,早期至A轮的项目占比相较于2024年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A、B、C轮占比则相应上升。
这一变化背后,反映出投资机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风险偏好的调整——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度过技术验证初期、商业模式相对成熟且风险相对可控的项目。
在细分领域方面,医疗器械领域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H1,中国医疗器械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事件同比降幅收窄至12.5%,而融资金额则同比上涨18.6%。
有源手术器械赛道在2025年H1表现抢眼,融资事件数和金额均位居榜首。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中,启明创投表现异常活跃,2025年H1投资出手达14次,其中领投5次,成为最为活跃的机构。
元生创投、锡创投、龙磐资本、合肥产投等机构也紧随其后,积极布局。
从各机构的投资项目偏好来看,多数机构的投资重心逐渐向医疗器械领域倾斜。
这主要是因为医疗器械领域具有产品迭代周期相对较短、研发风险相对较低、商业化路径相对清晰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随着AI、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健康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变革。
IDC预测,到2026年,在生成式AI快速部署、高质量临床数据以及医疗机构支持的推动下,医疗行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资将增加两倍。
到2029年,在中国顶级医院中,至少50%的高难度手术将使用人工智能来实时指导、触觉反馈和高级分析,从而减少60%的手术并发症。
国方创新合伙人韦亚光表示,当AI从效率工具进化为价值创造引擎,支付端的接受度将不再是商业化的主要障碍。
“AI制药的商业化拐点将至,其关键在于从‘提高效率’转向‘创造价值’,例如通过生成式技术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松禾资本合伙人张冲则指出,除AI技术之外,国内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技术迭代同样已接近全球前沿水平,CAR-T疗法的商业化突破及mRNA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将成为下一波浪潮的核心。
细胞治疗的审批速度与海外趋同,从中美两国新药审批的效率来看,两地CGT新药上市数量基本是近乎1:1的比例。
政策层面也在今年持续加码。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 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上市。
对临床急需的医用机器人、脑机接口设备、放射性治疗设备、医学影像设备等高端医疗装备和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博行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垒分析,过去几年医疗行业一二级市场都较为冷淡,背后原因就是支付端增长承压。
从政策延续性来看,控费趋势基本不会改变,但对行业而言未必是坏事,集采对国产头部企业的利好效应显著。
“当进口替代尚未完成时,控费政策实际上为国产企业提供了以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的窗口期。一旦进入国内企业内卷阶段,价格战将不可避免,此时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维持利润空间。”
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高洁亮认为,集采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医疗行业竞争格局的分化,细分赛道头部公司会获得更快的发展机遇。
创新药出海、AI医疗、生物制造、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及行业并购整合等几大方向都会是未来5年行业的重要“指南”。
随着国家层面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的推出,医疗健康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而言,在技术洞察、政策预判与组合管理中找到动态平衡,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捕捉确定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