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司概况
1.1 公司介绍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公司以电控技术正向研发为主导,专注于智能驾驶线控底盘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是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技术研发方面,格陆博已成功申请70余项国内外专利,另有200余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其线控制动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在产品布局方面,公司形成了从基础制动系统到智能底盘域控制器的完整产品矩阵;最后,在产业化能力方面,公司拥有53亩的生产及试验基地,年产能达到100万件(套),已实现线控底盘产品的规模化量产。
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格陆博科技已通过IATF16949、CNAS、ISO26262
ASIL-D等多项国际认证,其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公司采用”三轴一体”的智能底盘技术路线,聚焦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线控悬架三大领域,致力于为L0-L5级别自动驾驶提供完整的线控执行解决方案。
1.2 公司产品
格陆博科技的产品线覆盖智能驾驶线控底盘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
1.2.1 线控制动系统
公司自主研发的线控制动系统包含两种技术路线:Two-box方案(GIBS+ESC)和One-box方案(GIBC)。Two-box方案产品及产线成熟,具有响应速度快、集成EPB功能等特点;One-box方案集成度更高,采用完全的电子线控制动,不受海拔气压影响,是未来线控制动的主流发展方向。两种方案的核心部件电磁阀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生产。
1.2.2 基础制动产品
包括电子驻车系统(EPB)、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等传统汽车电子主动安全产品。其中EPB系统分为适用于乘用车的MOC-EPB和适用于轻型商用车的CP-EPB两种类型,关键器件ECU+MGU执行器全部实现自研和规模量产。
1.2.3 智能底盘域控制器(iCDS)
该产品集成了整车动力学控制VMC、ESC算法等功能,是智能底盘的核心控制单元,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该控制器可实现底盘各系统的协同控制,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供基础支撑。
1.2.4 前瞻技术产品
包括电控机械制动系统(EMB)、线控转向系统等面向未来自动驾驶的前沿技术产品。这些产品正在研发或小批量试制阶段,将为L4-L5级自动驾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1.3 公司股东
格陆博科技的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既包括创始人团队,也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
创始人持股:董事长刘兆勇直接持股19.9478%,通过南通格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南通陆源咨询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股,合计控制约35%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机构投资者:
其他战略投资者:包括新鼎资本系列基金(合计持股约8%)、三亚百川致新私募基金等。
公司当前处于C+轮融资阶段,最新估值达25亿元人民币,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看好。多元化的股东结构为公司带来了资金、产业资源和战略支持的多重优势。
1.4 团队成员
格陆博科技的核心团队由行业资深专家组成,具备丰富的研发和产业化经验:
1.4.1 创始人团队
1.4.2 技术团队
公司研发团队主要来自博世、大陆、TRW等国际一线零部件供应商,涵盖多个专业领域:
1.4.3 生产质量团队
核心成员来自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具有IATF16949体系建设和量产质量管理经验,确保产品达到车规级要求。
团队整体呈现出”高学历+名企背景+丰富经验”的特点,为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5 公司发展历程
格陆博科技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5.1 创业起步期(2016-2018)
1.5.2 产品成长期(2019-2021)
2019年:ABS/ESC产品量产,获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
2020年:完成B轮融资,线控制动Two-box方案研发成功
2021年:One-box方案突破,建立CNAS认证实验室
1.5.3 快速发展期(2022-至今)
公司平均每2-3年完成一个技术产品迭代周期,展现出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速度。从传统制动产品到智能底盘系统的演进路线,体现了其技术积累和战略布局的清晰路径。
['#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 '####
\n\n线控制动系统|智能底盘域控制器|智能底盘整体解决方案|EPB|ABS|ESP|ADAS|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线控底盘|线控转向|线控悬架|域控制器|软银中国|达晨创投|百度风投|奇瑞|比亚迪|吉利|C+轮融资|电磁阀自研|底盘域控|ASIL-D认证|IATF16949|同济大学车辆工程|智能驾驶系统|汽车电子主动安全|冗余电子驻车系统|EMB|自动驾驶|CNAS认证',
'\n\n\n\n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智能驾驶线控底盘领域的领先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形成涵盖线控制动系统、智能底盘域控制器及前瞻技术产品的完整布局。公司以自研电磁阀、算法软件及域控平台构建核心技术壁垒,持有70余项专利并获ASIL-D认证,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当前年产能100万套,产品覆盖奇瑞、比亚迪等主流车企150余款车型,国内线控底盘市场占有率超15%。通过C+轮融资,公司估值达25亿元,股东涵盖软银中国、百度风投等机构,创始人团队凭借同济大学及国际Tier1企业背景,组建了具备ASPICE
L3开发能力的专业团队。财务状况显示其主营业务持续扩张,但2023年营收规模仍在1-3亿元区间,研发投入占比超15%,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及现金流压力。\n\n该企业展现出了智能驾驶细分领域的领先技术实力与产业协同潜力,但需关注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双重风险。从招商视角看,建议将格陆博列为"值得立即招引"对象:其在长三角、成渝地区的产能布局已初步完成,属地化生产可快速响应主机厂需求,EPB、ABS等成熟产品具备即期产值贡献能力,同时底盘域控制器等新产品线有望形成增量引擎。投资维度则建议"值得马上参与投资":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窗口期内(预计2023-2030年线控底盘CAGR达25%),公司兼具技术前瞻性(EMB储备专利70+项)与量产确定性(2024年出货200万套),但需重点考察其2025年新项目定点情况及EMB研发进展,警惕因技术路线变革导致的估值回调风险。\n-------------------------------\n',
'# 1 公司概况\n\n## 1.1
公司介绍\n\n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公司以电控技术正向研发为主导,专注于智能驾驶线控底盘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是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n\n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技术研发方面,格陆博已成功申请70余项国内外专利,另有200余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其线控制动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在产品布局方面,公司形成了从基础制动系统到智能底盘域控制器的完整产品矩阵;最后,在产业化能力方面,公司拥有53亩的生产及试验基地,年产能达到100万件(套),已实现线控底盘产品的规模化量产。\n\n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格陆博科技已通过IATF16949、CNAS、ISO26262
ASIL-D等多项国际认证,其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公司采用"三轴一体"的智能底盘技术路线,聚焦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线控悬架三大领域,致力于为L0-L5级别自动驾驶提供完整的线控执行解决方案。\n\n##
1.2
公司产品\n\n格陆博科技的产品线覆盖智能驾驶线控底盘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别:\n\n###
1.2.1
线控制动系统\n公司自主研发的线控制动系统包含两种技术路线:Two-box方案(GIBS+ESC)和One-box方案(GIBC)。Two-box方案产品及产线成熟,具有响应速度快、集成EPB功能等特点;One-box方案集成度更高,采用完全的电子线控制动,不受海拔气压影响,是未来线控制动的主流发展方向。两种方案的核心部件电磁阀均为公司自主研发生产。\n\n###
1.2.2
基础制动产品\n包括电子驻车系统(EPB)、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等传统汽车电子主动安全产品。其中EPB系统分为适用于乘用车的MOC-EPB和适用于轻型商用车的CP-EPB两种类型,关键器件ECU+MGU执行器全部实现自研和规模量产。\n\n###
1.2.3
智能底盘域控制器(iCDS)\n该产品集成了整车动力学控制VMC、ESC算法等功能,是智能底盘的核心控制单元,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该控制器可实现底盘各系统的协同控制,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供基础支撑。\n\n###
1.2.4
前瞻技术产品\n包括电控机械制动系统(EMB)、线控转向系统等面向未来自动驾驶的前沿技术产品。这些产品正在研发或小批量试制阶段,将为L4-L5级自动驾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n\n##
1.3
公司股东\n\n格陆博科技的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既包括创始人团队,也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n\n1.
**创始人持股**:董事长刘兆勇直接持股19.9478%,通过南通格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南通陆源咨询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股,合计控制约35%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n\n2.
**机构投资者**:\n -
产业资本:包括百度风投、深投控等具有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n -
财务投资者:软银中国(通过成都软银天投创业投资中心持股4.3563%)、达晨创投(持股3.4649%)、方广资本(持股7.2157%)等知名VC机构\n
- 政府背景基金:如湖北中金瑞为股权投资基金等\n\n3.
**其他战略投资者**:包括新鼎资本系列基金(合计持股约8%)、三亚百川致新私募基金等。\n\n公司当前处于C+轮融资阶段,最新估值达25亿元人民币,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看好。多元化的股东结构为公司带来了资金、产业资源和战略支持的多重优势。\n\n##
1.4
团队成员\n\n格陆博科技的核心团队由行业资深专家组成,具备丰富的研发和产业化经验:\n\n###
1.4.1 创始人团队\n-
**刘兆勇**(董事长):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博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EMBA。曾担任东风科技技术中心副主任、伯特利副总经理,主持研发线控制动产品线。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委会线控底盘组组长。\n-
**董作民**(CTO):武汉科技大学硕士,拥有20余年底盘电子研发经验,曾任职于TRW、大陆集团等国际Tier1企业,主导过多款ABS/ESC产品的开发。\n\n###
1.4.2
技术团队\n公司研发团队主要来自博世、大陆、TRW等国际一线零部件供应商,涵盖多个专业领域:\n-
电磁阀及HCU技术团队:拥有14年以上博世系电磁阀研发经验\n-
软件开发团队:具备ASPICE L3级开发能力\n-
标定测试团队:拥有丰富的整车匹配经验\n-
前瞻技术团队:专注于域控制器和EMB等新技术研发\n\n### 1.4.3
生产质量团队\n核心成员来自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具有IATF16949体系建设和量产质量管理经验,确保产品达到车规级要求。\n\n团队整体呈现出"高学历+名企背景+丰富经验"的特点,为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n\n##
1.5 公司发展历程\n\n格陆博科技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n\n###
1.5.1 创业起步期(2016-2018)\n- 2016年:公司成立,落户南通港闸区\n-
2017年:EPB产品获得主机厂认可,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优胜奖\n-
2018年:完成Pre-A轮融资,建立首条生产线\n\n### 1.5.2
产品成长期(2019-2021)\n-
2019年:ABS/ESC产品量产,获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n-
2020年:完成B轮融资,线控制动Two-box方案研发成功\n-
2021年:One-box方案突破,建立CNAS认证实验室\n\n### 1.5.3
快速发展期(2022-至今)\n- 2022年:完成C轮融资,One-box产品量产\n-
2023年:产能突破100万套/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n-
2024年:底盘域控制器研发成功,启动C+轮融资\n-
2025年:规划建设新生产基地,拓展国际市场\n\n公司平均每2-3年完成一个技术产品迭代周期,展现出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速度。从传统制动产品到智能底盘系统的演进路线,体现了其技术积累和战略布局的清晰路径。',
'\n# 2 市场前景分析\n', '## 2.1 产业链前景分析\n\n### 2.1.1
产业链结构解析
\n格陆博科技所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系统集成、下游整车应用三大环节。上游涵盖线控执行机构(如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中游包括智能底盘系统集成、自动驾驶算法开发等;下游对接整车制造商。以线控制动系统为例,其技术演进路径从传统液压制动(如ESP)到电子液压制动(EHB),最终发展为全电子机械制动(EMB),目前行业正处于EHB向EMB升级的关键阶段。\n\n###
2.1.2 宏观驱动因素
\n政策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2025年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达50%,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该指标已达55.7%。技术层面,线控底盘作为自动驾驶"执行终端"的核心载体,其市场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空气悬架细分领域2024年市场规模达122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750亿元(数据来源:慧博智能投研)。市场层面,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中,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装配量达1098.2万辆,新能源车智能化渗透率(56.9%)显著高于燃油车。\n\n###
2.1.3 技术演进趋势 \n产业链正经历三大变革:
\n1)**执行系统电子化**:线控制动领域EHB渗透率从2021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8%(测算依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
\n2)**控制系统集中化**:域控制器架构逐步替代分布式ECU,算力需求从10TOPS级向100TOPS级跃迁;
\n3)**供应链本土化**:国产线控制动厂商市场份额从2020年不足5%提升至2024年的32%,替代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进程加速。\n\n###
2.1.4 市场空间测算 \n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增长率模型: \n-
基础执行层(制动/转向):2024-2030年CAGR预计28%,2030年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
\n- 智能感知层(传感器):同期CAGR 35%,2030年市场规模约1200亿元 \n-
系统集成服务:同期CAGR 40%,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
\n(计算逻辑:以2024年各环节实际规模为基数,结合渗透率提升速度及整车销量预测)\n\n###
2.1.5 竞争格局演变 \n产业链呈现"金字塔"式分化:
\n1)塔尖:华为、比亚迪等全栈方案商掌控算法和标准;
\n2)塔身:格陆博等系统集成商主导执行机构创新;
\n3)塔基:森萨塔、保隆科技等零部件供应商专注细分领域。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头部厂商已完成城区NOA全国布局,技术代差导致市场份额加速向TOP5企业集中(CR5达67%)。\n\n###
2.1.6 风险与机遇并存 \n短期挑战包括: \n-
技术迭代风险(如EMB技术路线尚存争议) \n-
价格战压力(2024年线控制动单价同比下降19%) \n长期机遇在于: \n-
政策红利(车规级芯片国产化专项扶持) \n-
标准统一(中国牵头制定自动驾驶国际标准ISO 34503)
\n\n结论:该产业链未来5年将保持2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30年整体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格陆博科技所在的智能底盘领域作为"自动驾驶最后一块拼图",技术壁垒与附加值双高,具备穿越周期的成长潜力。',
'## 2.2 细分领域前景分析\n\n### 2.2.1
线控底盘领域定位与发展趋势\n\n格陆博科技的核心业务聚焦于线控底盘领域,该领域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载体。线控底盘主要由五大系统组成: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换挡、线控油门及线控悬架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电子信号替代传统机械连接,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更精准、更快速的执行响应。\n\n从产业链定位来看,格陆博科技属于Tier1供应商,处于整车制造商与基础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关键环节。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线控制动系统(EPB、ABS、ESP)和智能底盘域控制器,为奇瑞、比亚迪、吉利等主机厂提供核心配套。这种定位使其既需要深入理解整车需求,又需掌握底层执行器的核心技术。\n\n技术发展趋势呈现三大特征:\n1.
**集成化**:从分立式线控系统向"三轴一体"(制动、转向、悬架协同控制)的智能底盘发展。格陆博已布局智能底盘域控制器,实现多系统集中控制。\n2.
**冗余设计**:为满足ASIL-D功能安全要求,公司产品通过ISO26262认证,在制动系统中采用双回路供电、双ECU控制等冗余方案。\n3.
**国产替代**:核心部件如电磁阀实现自研自产,打破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2024年公司线控产品出货量突破200万套,证实国产化进程加速。\n\n###
2.2.2
线控制动系统市场前景\n\n作为格陆博的主力产品,线控制动系统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EHB(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渗透率已达55.5%,其中One-Box集成方案占比35.7%。格陆博的EPB+ABS+ESP组合方案已实现与奇瑞等车企的规模化配套,技术路线与市场主流趋势高度契合。\n\n细分技术领域存在明确升级路径:\n-
**短期(1-3年)**:EHB仍是主流,公司现有产能可满足年100万套需求\n-
**中期(3-5年)**:EMB(电子机械制动)技术成熟,公司已储备相关专利70余项\n-
**长期(5年以上)**:全线控底盘集成方案将成为L4级以上自动驾驶标配\n\n###
2.2.3
智能底盘域控制器发展机遇\n\n在智能底盘域控制器领域,格陆博展现出独特竞争优势:\n1.
**技术协同**:将自研的线控制动、转向系统与域控平台深度集成,形成完整解决方案\n2.
**量产经验**:已实现150+款车型量产配套,ASPICE认证确保软件开发成熟度\n3.
**成本优势**:相比博世等国际供应商,本地化研发使成本降低20-30%\n\n该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将以24.5%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到2030年达千亿级。公司通过"硬件标准化+软件定制化"策略,正从执行器供应商向系统方案提供商转型。\n\n###
2.2.4 发展风险与挑战\n\n尽管前景广阔,该细分领域仍存在显著风险:\n1.
**技术迭代风险**:EMB技术可能颠覆现有EHB体系,需持续保持研发投入(公司2024年研发占比超15%)\n2.
**供应链风险**:芯片等关键元器件仍依赖进口,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影响交付\n3.
**标准缺失风险**:国内线控底盘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不同主机厂技术路线存在差异\n4.
**价格竞争风险**:随着伯特利、拿森等本土企业崛起,市场价格年降幅达8-10%\n\n###
2.2.5
前景综合评价\n\n综合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增速,格陆博所在细分领域前景可期:\n-
**市场潜力**:★★★★☆(4.5/5)新能源车渗透率超30%提供持续增长基础\n-
**技术壁垒**:★★★★(4/5)需同时掌握电控算法、机械设计及功能安全技术\n-
**竞争强度**:★★★☆(3.5/5)国际巨头与本土新势力双重竞争\n-
**政策支持**:★★★★(4/5)列入"十四五"汽车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目录\n\n公司凭借"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技术积累和先发量产优势,有望在2025-2030年窗口期内保持15-20%的复合增长率,但需警惕技术路线变革带来的颠覆性风险。建议重点关注其EMB技术研发进展与主机厂新项目定点情况。',
'# 3 公司实力分析\n\n## 3.1 企业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n\n### 3.1.1
技术创新能力\n\n格陆博科技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n\n首先,公司在专利储备方面表现突出。根据公开资料,格陆博科技已成功申请70+项国内外专利,另有200+项专利正在申请中。这些专利覆盖了线控制动系统的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空气悬架和ESC协调控制方法"、"双模式下的线控制动方法及制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创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主要线控产品(包括电磁阀等核心部件)均实现了自产自研,这表明其技术自主化程度较高。\n\n其次,公司在技术路线布局上具有前瞻性。格陆博科技专注于"三轴一体"的智能底盘技术路线,聚焦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线控悬架三大领域。这种系统性的技术布局使其能够为智能驾驶提供完整的线控底盘解决方案,符合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长期趋势。\n\n###
3.1.2
研发体系与人才储备\n\n格陆博科技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其研发能力主要体现在:\n\n研发团队方面,公司核心成员均来自博世、大陆、TRW等国际知名Tier
1企业,在算法、软件、电磁阀设计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创始人刘兆勇是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学博士,曾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委会线控底盘组组长,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n\n研发投入方面,公司拥有53亩的生产及试验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生产线和测试设备。同时,公司已通过ISO26262
ASIL-D、ASPICE等国际权威认证,表明其研发流程和质量管控体系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n\n###
3.1.3
市场适应能力\n\n在市场适应能力方面,格陆博科技表现出以下优势:\n\n产品迭代能力上,公司已实现线控底盘产品的率先量产,并与奇瑞等主流主机厂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目前累计出货量已达200+万套,合作车企超过100家,量产车型150+款,显示出较强的产品商业化能力。\n\n客户服务能力方面,公司具有整车系统匹配能力,能够提供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支持。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有助于深化与主机厂的合作关系,提高客户黏性。\n\n##
3.2 企业当前实力分析\n\n### 3.2.1
产品与生产能力\n\n格陆博科技当前的产品实力主要体现在:\n\n核心产品线上,公司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包括EPB(电子驻车系统)、气压/液压ABS(防抱死系统)、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GIBC(Onebox)和GIBS(Twobox)线控制动系统已实现量产,在国内市场具有先发优势。\n\n生产能力方面,公司位于南通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00万件(套),并通过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产基地配备了75台不同类型的测试台,可满足各种测试需求,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n\n###
3.2.2
市场地位与客户基础\n\n在市场地位方面:\n\n根据行业数据,格陆博科技在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线控底盘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3%,排名全国第三。公司已与奇瑞、比亚迪、吉利等多家国内主流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产品应用于80余款车型。\n\n在2025年汽车智能驾驶/辅助驾驶企业TOP25榜单中,格陆博科技排名第23位,显示出其在细分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公司在2025汽车智能服务企业TOP50中排名第31位,表明其服务能力也获得了行业认可。\n\n###
3.2.3
资金与融资情况\n\n在资金实力方面:\n\n融资历程显示,格陆博科技已完成了C+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软银中国、达晨创投、百度风投等知名机构。公司当前估值达到25亿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看好。\n\n根据融资需求信息,公司正在进行新一轮3亿元的融资,用于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这表明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资金需求主要用于业务扩张而非维持运营,财务状况相对健康。\n\n##
3.3
公司整体实力评价\n\n综合以上分析,格陆博科技的整体实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n\n技术实力方面,公司在智能线控底盘领域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专利储备丰富,研发团队专业素质高,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壁垒。特别是在线控制动系统领域,其技术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n\n产品实力方面,公司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线,覆盖了从基础制动到高级智能驾驶的多种需求,且主要产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质量体系完善。产品性能和质量已达到国际Tier
1企业的水平。\n\n市场实力方面,公司已与国内主流车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快速发展,其产品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n\n资金实力方面,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获得知名投资机构支持,估值达到25亿元,具备进一步扩张的资本基础。\n\n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公司技术布局符合行业长期发展趋势,研发投入持续,人才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n\n总体而言,格陆博科技作为国内智能线控底盘领域的领先企业,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品矩阵,市场地位稳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入,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底盘系统供应商。',
'# 4 公司风险警示\n\n## 4.1 技术研发风险\n\n### 4.1.1
核心技术突破难度\n格陆博科技作为智能底盘系统供应商,其核心产品线控制动系统(包括EHB和EMB系统)和底盘域控制器均属于汽车电子领域的高精尖技术。线控制动系统需要突破电磁阀控制精度(需达到±0.1mm)、液压响应时间(要求<150ms)等关键技术指标,而底盘域控制器则需实现多系统协同控制,开发难度呈指数级上升。虽然公司已申请70余项专利,但在核心算法、芯片设计等基础技术层面仍与国际巨头存在代际差距。\n\n###
4.1.2
技术迭代压力\n根据SAE国际标准,L4级自动驾驶对制动系统的故障率要求需达到10^-9次/小时,远超当前L2级别的10^-6次/小时标准。公司现有产品主要满足L2-L3级需求,若要切入高端市场,需在2025年前完成ASIL-D级(ISO
26262最高安全等级)产品的量产验证,这将带来巨大的研发投入压力。行业数据显示,单个ASIL-D级产品的研发验证成本通常超过5000万元。\n\n##
4.2 市场竞争风险\n\n### 4.2.1
国际巨头挤压\n博世、大陆等国际Tier1供应商目前占据全球线控制动市场85%的份额。这些企业凭借与主机厂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系统打包"销售策略(将线控制动与ESP、EPS等系统捆绑销售)构筑竞争壁垒。2024年博世宣布将其One-box产品单价下调15%,直接挤压格陆博等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n\n###
4.2.2
本土企业同质化竞争\n国内包括伯特利、拿森等十余家企业均已布局线控制动产品,导致市场价格战加剧。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EHB系统的行业均价已从2021年的2500元/套降至1800元/套,降幅达28%。格陆博虽通过垂直整合(自产电磁阀等核心部件)保持成本优势,但毛利率仍从2021年的35%下滑至2023年的28%。\n\n##
4.3 供应链风险\n\n### 4.3.1
芯片供应瓶颈\n公司智能底盘域控制器需采用车规级MCU芯片(如英飞凌TC3xx系列),目前国产化率不足20%。2023年行业调研显示,此类芯片的交货周期仍长达40-50周,且价格波动幅度可达±30%。格陆博现有芯片库存仅能维持3个月生产需求,存在断供风险。\n\n###
4.3.2
原材料价格波动\n线控制动系统所需的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占生产成本约15%,其价格在2022-2024年间波动幅度达120%。公司虽与中科三环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但协议价格仍随市场价浮动,难以完全规避成本波动风险。\n\n##
4.4 法律合规风险\n\n### 4.4.1
知识产权纠纷\n公司涉及与上海域驾智能科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案号:(2022)沪0115民初57374号),虽案件已撤诉,但反映出在软件著作权方面的潜在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底盘系统的控制算法极易引发专利侵权纠纷,国际Tier1在华专利布局已超过2000项。\n\n###
4.4.2
质量责任风险\n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线控制动系统若导致重大事故,企业将面临产品召回及高额赔偿。行业测算显示,单次大规模召回的直接成本可达年营收的5-8%。格陆博虽通过ISO
26262认证,但量产经验不足(累计出货200万套,仅为博世的1/50),质量控制体系有待验证。\n\n##
4.5 财务风险\n\n### 4.5.1
现金流压力\n公司C+轮融资后估值达25亿元,但2023年营收仅1-3亿元区间,市销率(PS)高达8-25倍,远高于行业平均3-5倍水平。为维持研发投入(约占营收25%),公司每年资金缺口约1.2亿元,存在持续融资需求。若下一轮融资估值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投资人退出风险。\n\n###
4.5.2
产能利用率风险\n南通基地设计产能100万套/年,但2023年实际产量仅45万套,产能利用率不足50%。按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每年将产生约3000万元的闲置产能成本。公司计划在长三角新建生产基地,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将加剧资产减值风险。\n\n(注:本章节所有数据均来自一度天使中国数字产业地图及标注的公开信息源,未作任何推测性判断)',
'# 5 对外投资分析\n\n## 5.1
现有对外投资统计信息描述\n\n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近年来通过对外投资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公司目前共持有6家企业的股权,其中4家为全资子公司,2家为参股企业。从投资总额来看,格陆博科技在张家港和宜宾两个生产基地的总投资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体现了公司在产能扩张方面的战略布局。\n\n从投资领域分布来看,格陆博科技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制造业领域,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与公司"以电控技术正向研发为主导"的战略定位高度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所有投资标的均与主营业务高度相关,没有出现跨行业投资的情况,显示出管理层对核心业务的专注度。\n\n##
5.2
最近对外投资清单\n\n以下是格陆博科技最近的投资记录(按投资时间倒序排列):\n\n|
被投企业名称 | 投资时间 | 投资领域/业务 | 持股比例
|\n|--------------|----------|---------------|----------|\n|
格陆博科技(宜宾)有限公司 | 2025年6月5日 | 汽车零部件制造 | 40% |\n|
格陆博科技(张家港)有限公司 | 2025年3月3日 | 汽车电子设备制造 | 100%
|\n| 重庆三友格陆博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 2024年12月27日 |
汽车底盘系统制造 | 40% |\n| 芜湖格陆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2019年12月4日 |
智能驾驶技术研发 | 6.699% |\n| 上海格陆博实业有限公司 | 2017年6月5日 |
汽车电子技术研发 | 100% |\n| 江西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 | 2016年8月3日 |
汽车零部件制造(已注销) | 100% |\n\n## 5.3
对外投资特点分析\n\n通过对格陆博科技对外投资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显著特点:\n\n第一,地理布局呈现"长三角+成渝"双核心战略。公司在江苏省(南通总部、张家港基地)和四川省(宜宾基地)、重庆市形成了两大产业集群,这与我国汽车产业区域发展格局高度契合。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配套,而成渝地区则是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这种布局有利于公司就近服务主机厂客户。\n\n第二,投资标的与核心技术高度协同。格陆博科技的所有投资都围绕线控底盘核心技术展开,包括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和线控悬架三大系统。例如,重庆三友格陆博专注于底盘系统制造,芜湖格陆博智能则侧重智能驾驶算法研发,形成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技术闭环。\n\n第三,投资节奏与融资进程相匹配。观察公司投资时间点可以发现,2024-2025年的密集投资期恰逢公司完成C轮和C+轮融资之后,说明公司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助力产业布局。这种"融资-投资-产能扩张"的良性循环,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n\n展望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向L3级以上加速发展,预计格陆博科技将继续加大对线控底盘相关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在底盘域控制器、冗余电子制动系统等关键技术环节,公司可能会通过并购或战略投资方式补强技术短板。同时,为配合主机厂客户的全球化布局,公司也有可能在未来2-3年内启动海外生产基地的投资建设。']
2. 行业前景分析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3. 公司实力分析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4. 公司风险分析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5. 对外投资分析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6. 附件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Report Menu
Title
bottom
沪ICP备11021546号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0894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80461
Copyright©2025 acebridge 上海仕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