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纳眸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24年8月12日,注册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唐镇卡园二路108号8幢108室。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孟彬,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作为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纳眸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研发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这种创新技术组合有效解决了传统激光制造领域长期存在的三大痛点:人工离线检测依赖性高、生产效率低下以及产品良品率不稳定等问题。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高端制造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转型升级。
从业务实质来看,纳眸智能并非简单的技术集成商,而是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其技术路线选择体现了对产业痛点的深刻理解:OCT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光学成像技术,可提供微米级分辨率的三维成像能力;而人工智能算法则赋予系统自主学习与优化能力,两者结合实现了工业检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这种技术组合在精密制造、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公司已获得浦东创投集团领投的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表明其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获得了专业投资机构的认可。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初创企业,纳眸智能已展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
纳眸智能的核心产品是基于OCT与AI融合的工业在线智能检测系统,该产品系统具有以下技术特点和市场定位:
技术架构方面,系统由硬件层、算法层和应用层构成。硬件层采用自主设计的OCT光学成像模块,可实现微米级精度的三维表面形貌测量;算法层部署了专为工业检测优化的深度学习模型,支持缺陷自动识别与分类;应用层则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和数据分析工具,支持与现有生产系统的无缝集成。
产品功能上主要解决三大工业检测需求:一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实时质量监控,将传统的人工抽检升级为全自动全检;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工艺参数,提升产品一致性;三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生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精密激光加工件的表面缺陷检测、微电子元器件的三维尺寸测量、医疗器械的表面粗糙度分析等。与同类产品相比,纳眸智能系统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检测速度(可达传统方法的5-10倍)、检测精度(亚微米级)以及自适应学习能力等方面。
产品商业化路径采取”设备销售+服务订阅”的混合模式。基础版本提供标准化检测功能,高端版本支持定制化算法开发和私有化部署。这种灵活的产品策略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即插即用需求,也能为大型制造企业提供深度定制服务。
根据公开的工商登记信息,纳眸智能的股权结构如下:
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微苏达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45%,认缴出资额45万元。该有限合伙企业主要从事科技企业投资管理,其执行事务合伙人信息未公开披露。
第二大股东为法定代表人孟彬,直接持股35%,认缴出资额35万元。作为公司创始人和核心技术带头人,孟彬的持股比例体现了创始团队对公司的主导权。
第三大股东上海微苏尔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0%,认缴出资额20万元。股权穿透显示,自然人张洪清通过持有上海微苏尔95%的份额,间接享有纳眸智能19%的受益股份。
这种股权结构设计具有典型的技术创业企业特征:创始团队保持相对控股权(合计55%),同时引入专业投资机构;有限合伙企业作为股东有利于保持股权结构的稳定性,也为未来员工持股计划预留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股东的认缴出资日期均为2029年8月8日,这种长期出资安排为公司提供了充裕的资金缓冲期。
纳眸智能的核心团队由技术研发、运营管理和资本运作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
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孟彬是公司的技术灵魂人物,其专业背景涵盖光学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公开信息显示,孟彬曾在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从事光学检测技术研究,具有丰富的产学研转化经验。
财务负责人张洪清负责公司财务战略与资金管理,其通过上海微苏尔间接持股的结构表明,张洪清可能是具备财务背景的战略投资者而非单纯职业经理人。
技术团队方面,虽然具体成员信息未完全公开,但根据公司技术路线和产品特点可以推断,核心研发团队应包括:光学工程专家(负责OCT硬件设计)、算法科学家(主导AI模型开发)、以及工业软件工程师(实现系统集成)。公司官网提及团队包括多名具有15年以上行业经验的芯片设计专家,这与产品中专用图像处理芯片的开发需求相符。
运营团队由来自知名智能制造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在工业检测设备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天使轮投资方浦东创投也为公司提供了产业资源对接和战略指导支持。
这种”技术专家+产业人才+资本助力”的团队组合,使纳眸智能既保持技术领先性,又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能力拼图。
纳眸智能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已完成了关键技术研发和首轮融资的重要里程碑:
2024年8月,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核心团队完成组建,同期确定”OCT+AI”的技术路线,开始原型系统开发。
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首台工程样机的研发,并在合作企业进行实地测试,验证了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可行性。
2025年上半年,产品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同时启动天使轮融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成立当年即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在国内科技创业企业中较为罕见,侧面印证了其技术含金量。
2025年7月,完成由浦东创投集团领投的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浦东明珠人才种子基金参与投资。此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迭代、团队扩充和市场拓展。
未来发展路径显示,公司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款标准化产品的量产交付,2026年启动Pre-A轮融资,目标是在三年内成为工业智能检测领域的细分市场领导者。这种快速推进的节奏体现了技术型创业企业”研发与商业化并行”的特点。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