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GS-SOLAR)成立于2008年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新一代HDT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并提供HDT异质结整线设备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环路江南高新科技园区,注册资本为9980万美元(实缴6980万美元),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法人独资)。
作为技术驱动型新能源企业,钧石能源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经过10余年持续研发,已掌握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全套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VD(物理气相沉积)等核心生产设备技术。这些设备兼容166mm、18xmm、210mm尺寸硅片,采用大产能设计,可适应各种国产化关键材料,并具备持续升级能力。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领先性,其”二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于2020年12月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一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成为首家获此殊荣的光伏企业;二是全产业链布局,业务涵盖基础科学研究、材料研究、工艺开发、装备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三是研发投入强度,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超过产值的5%,在泉州设有专业研究院,汇聚了众多海归博士及国际专家。
2021年11月,由钧石能源牵头,联合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13家单位共建的”高效太阳电池装备与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十四五”期间福建省获批的第三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建立,标志着公司在光伏技术领域已具备行业引领能力。
钧石能源的产品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
该系列产品采用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结构,具有转换效率高、双面发电、温度系数低等显著优势。技术演进路径显示:2016年量产线平均效率22.5%,2018年投产的500MW产线平均效率提升至24.1%(最高24.68%),2020年发布的组件产品效率达23.5%。目前单线产能已提升至1000MW,成本降至0.54元/W,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自主开发的整线生产设备包括:
PECVD系统:用于沉积本征和非晶硅薄膜
PVD系统:用于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
丝网印刷机:用于电极制备
这些设备组成完整的HDT异质结电池生产线,具备GW级量产能力,并获欧洲TUV、美国UL、中国金太阳等国际认证。
基于自产HDT电池,公司开发出系列光伏组件产品,主要特点包括:
双面发电设计:背面增益最高可达25%
优异的弱光性能:在早晚及阴雨天气仍保持较高输出
30年线性功率质保:衰减率低于0.4%/年
产品广泛应用于户用分布式、工商业屋顶及地面电站等场景。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比例 | 认缴出资额(万美元) | 认缴日期 | 实缴出资额(万美元) | 实缴日期 |
---|---|---|---|---|---|---|
1 | 钧石能源(香港)有限公司 | 100% | 9980 | 2008-05-01 | 6980 | 2011-01-18 |
股权穿透分析显示,福建钧石能源为典型的港澳台法人独资企业,其唯一股东钧石能源(香港)有限公司在2008年公司成立时即全额认缴注册资本,并于2011年完成69.8%的实缴出资。这种单一股东结构有利于公司集中决策资源,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从实缴进度看,股东方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按期完成大额出资,显示出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对大陆新能源市场的长期承诺。
公司核心团队由行业资深专家组成:
林朝晖(CEO):太阳能产业先驱,林杨恩大学理学士。1999年创立金太阳能照明有限公司,产品进入沃尔玛、Target等国际渠道。早期创业经历包括1994年创办元宇公司(礼品制造)。
技术研发团队:
200+人的跨国科研团队,包括国家特聘专家、前GE/应用材料/SolarCity高管
与南开大学共建光伏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非晶/微晶叠层电池研究
设备研发团队拥有多名半导体装备专家,平均行业经验15年以上
管理团队:
林栋梁(董事):负责战略规划与资本运作
林婷钰(董事):主管市场拓展与国际合作
张碧鸿(监事):财务与合规管理负责人
团队组合体现了”技术+市场+资本”的黄金三角结构,兼具产业深度和国际视野。
2008.02:公司成立,与南开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
2009: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北京铂阳精工设备基地投产
2010:投资9.5亿元建设非晶硅薄膜电池项目
2013:中标泉州12MW光伏EPC项目(8461万元)
2016.12:晋江20亿元项目投产,首条自主HDT量产线下线
2017:莆田125亿元1GW项目建成,产能规模进入第一梯队
2018:500MW产线量产效率突破24%
2020: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项目,发布23.5%效率组件
2021.11:牵头组建高效太阳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22:推出单线1000MW整线解决方案
2023:实收资本增至6980万美元,技术迭代至第三代HDT
关键转折点:2016年自主产线投产实现”设备+工艺”闭环,2021年国家级研究中心获批确立行业技术领导地位。发展轨迹呈现”每5年一个技术代际跃升”的鲜明特征。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
请登录申请下载全部数据!